家长加23个育儿微信群 网络增加焦虑
“不要教孩子《规》,一开始就用框框住小朋友,以后没有创新思维了”“我们家大宝从小学《规》,家教很好的”……前几天,家住普善的黄女士准备让儿子接受国学启蒙,没想到,她加入的23个育儿微信群,17位过来人给出截然不同的建言。人人言之凿凿,她顿时无所适从。
当下,信息渠道越来越多元,也日益扁平化。从家长之间互助的微信圈,到育儿指导文横飞的朋友圈,想在家庭教育中获得成功的年轻父母,仿佛一夜间多了无数“老师”,他们自己也成为其他家长的“老师”。
打开黄女士的微信列表,红色的新信息提示不断显示,其中与育儿交流类相关的竟有23个。除了因家庭住地、课外培训、学校交流等汇聚起来的群,还有十多个各类家长讨论群。黄女士说:“有些圈是团购自学英语教材聚在一起的,有些圈是朋友介绍对教育很有见解的,还有的群里有不少牛娃爸妈。”
随着群越来越多,对教育意见相左的情况也越来越多。“我之前总觉得自己的教育是快乐就好,可每天被轮番轰炸,觉得自己是不是错了。”黄女士说,看到有人提起这里学黑管,那里练击剑,好几次一冲动,就打听着报班。最紧张的时候,儿子一个周六要上5个兴趣班。
为啥不退部分群?“不舍得,总怕漏了重要消息。小升初还要依赖这些群里的第一手消息呢。”黄女士说,因为群太多,每月流量4G都不够。她还开了专门的微信号,专用于“微信群育儿”。
目前,许多家长信息来源从过去的传统转移到网络新,相当一部分新渠道是微信群。不可否认,这些群往往成为育儿焦虑相互的地方。心理学专家指出,对个人和家庭而言,这可能带来某种动作变形,大大小小的共振场若叠加,往往可能成为社会层面家长群体情绪的驱动力之一。
在她看来,对家庭教育的社会学研究,必定是有具体语境,即这个研究是在什么里做的,然后有假设,有了假设再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妈妈越耐心,孩子就会越接受意见”为例,这是许多家长都看到过的一篇力很强的育儿经验美文。如果在其他条件都一样的情况下,妈妈越耐心,孩子就会越接受意见,两者的确有这种关联性,但如果放一个其他因素进去,就会发现这可能是不关联的比如说妈妈虽然很耐心,但她的目的是要孩子必须接受她的想法,却不管孩子到底怎么样,实际上长期来看孩子可能不会接受妈妈意见。
类似的“无营养鸡汤”,因何赢得许多家长关注?沈奕斐认为,对于真正严谨的科学,在运用某个结论时,要考虑到具体的条件、实践背景等。无论是被微信群淹没,还是被朋友圈文章弄得团团转,都可以看作信息筛选能力的缺乏。这种能力,在信息爆炸时代,比获得信息的能力更重要。
应该明确的是,无论面对他人经验分享,或是看似科学的专业文章,都不要盲目跟随,要学会用性思维判断,在运用到自身前则首先考虑是否符合当下“语境”。
(原标题:23个微信群让妈妈忙乱 网络增加家长焦虑 育儿鸡汤文里的经验,不能盲目简单套用)女人面部痣相图
文章由325棋牌提供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