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信”号文章不如多看育儿书籍
对于大多数80后、90后家长来说,谁手机里没几个育儿号?一打开号,内容大都直击家长的“心灵”:“不可不看的育儿冷知识”“育儿千金难买早知道!”“育儿知识大盘点,看完秒变育儿老司机”……面对纷纷扰扰的育儿知识“轰炸”,究竟谁来告诉新手爸妈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呢?
29日下午,《申江服务导报》副主编陈瑜在“幼有所育——十六区十六讲”第四讲中,就家长们关心的“父母养育需要的外部支持”话题打开了“话匣子”。她认为,想要育儿事半功倍,父母需要用科学的育儿知识和规律来“武装”自己。
可能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经历:手机里都会关注几个教育、育儿类的号,至于看不看,则是另一码事了。对此,陈瑜告诉记者,这已成了一种普遍现象。很多年轻家长会留着这些育儿知识“保底”,如果某天标题符合自己想法,就会去看看,或者学学里面的方法。“这样育儿不太靠谱。”她说,“科学育儿需要家长以两个规律——教育规律和孩子成长规律来‘武装’自己的大脑,做到心中有数。”
陈瑜认为,寻找这两个规律最好的途径有:看书比看手机好;理论比方法更重要;结合孩子情况“因材施教”。记者尝试在微信中输入关键字“育儿”,立刻跳出几百个育儿相关的号,更别提号里质量参差不齐的文章了。“很多号为了获取点击量,常会以耸人听闻的题目来吸人眼球,文章的内容也多是复制粘贴,甚至以简化版的心灵鸡汤读者。如果家长不具备辨别的能力很容易被和带偏。”因此,她“新手家长”可多通过阅读国内外优秀的育儿、教育类书籍来了解育儿知识。“这类书籍经过专业人士的编辑,其内容是经得起捶打的。而且书中的内容更系统、全面,能给与家长综合性的与意见。”此外,在购书时,家长还可从图书的认证体系、出版社的公信力、书籍获得的项等方面进行参考。
就算育儿知识储备好了,也还是会有家长皱着眉头来咨询陈瑜:明明按照“育儿宝典”上的来做了,为什么孩子没有达成我的期望呢?
陈瑜强调,在家庭教育中,除了知识,还应该结合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养育。家长应该将关注点放在孩子本身,观察孩子的个性、语言发展情况等,只有全然认识了自己的孩子,再结合理论和方法,因材施教。“当家长知道了孩子目前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达到了怎样的情况,才能做到不。在养育孩子的时候也就不会出现焦虑了。”她说。
0-3岁是孩子人格养成的关键期,父母是孩子最关键的陪伴者。近几年,为了满足居民对0-3岁科学养育的需求,在全市各区都设立了早期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和早教指导站。这些专业机构能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安全、丰富游戏,为年轻的家长及养护人提供交流和学习的互动平台,深受欢迎。
一个现实是:对于不少双职工家长来说,平时工作忙,将孩子交给老人或者住家阿姨来照看也成了无奈之选。陈瑜认为,比起住家阿姨,老人养育孩子风险更小,也更适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曾做过调查,发现在全国范围内,上海祖辈带的孩子语言发展能力是最强的。“这与老人有耐心,不断地对孩子进行对话有关系。语言输入多了,孩子的语言能力自然而然就提升了。”
但祖辈养育也存在弊端,如年轻父母与老人在养育观念上有分歧、因养育方式不同而产生矛盾等等。对此,陈瑜,两代人在养育过程中要有边界的界定:老人更专注于孩子身体、生理方面的养育,家长们可以在这方面借助祖辈的力量;而在身心发展、知识获取等教育方面,则由家长自己进行。另外,还有时段的划分。工作时间,老人可帮带,但到了双休日应由家长自己带孩子。
“能跟孩子玩在一起的就是最棒的父母。”陈瑜强调,0-3岁时,父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0-3岁时孩子用玩来探索、来学习,家长也可以通过跟孩子玩,观察孩子的具体情况,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是什么,要给孩子创造充分探索的,才能让孩子走高、走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