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期 让孩子学些什么好
我跟着爷爷奶奶长大,压根就没机会专门学习什么,想起来有点遗憾,唯一印象深刻的是爷爷坐在窗前读《五经》给我们听。但我女儿可不同了,现在她什么都有机会学,我的观点是只要她不觉得是负担,就让她学,所以现在她同一时间学着四样东西:钢琴、画画、围棋还有跳舞,我感觉她都还学得不错,围棋还得过二等呢。
别人都说我女儿爱学习,我很高兴。不过,其实她也有“”的时候,好在我们尊重她的意愿。就说学钢琴吧,是她听了音乐后自己提出来的。开始我找了个老教师教她,觉得会比较有耐心,但我女儿上了一次课,就说不喜欢。结果我又带她到别的琴行,让她自己挑老师,后来她看中了一个俄罗斯来的年轻女教师,我想连老师都是自己挑的,该好好学了吧。结果的确下来了。
我觉得自己小时候和女儿各有各的快乐。我比她幸福的是可以到处走。有时侯,我也想带她出去玩,但是没时间,只好带她去鱼塘,当作亲近大自然。至于会不会认字,我从来没有刻意教过她。反正她以后上小学也要学,但是对这些爱好的培养可是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
时代的不同带来父女生活的不同是必然的,但我们不能简单的说哪个时代孩子很幸福、快乐,而这个时代孩子就累,就不快乐。实际上,不同中的孩子有不同的快乐所在。
在孩子心中,一切事物都是好奇、新鲜,具有吸引力的,任何一种事物都可能成为他的爱好,成为他探究的对象。这位母亲在了解孩子心理、尊重孩子意愿的基础上,为孩子选择了四样东西,不仅使孩子从中得到了快乐,而且也使母亲从中感到了欣慰,相信她的所想、所做可以成为众多家长教育子女的一种参照。
我从女儿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要求她“读经”,古文、古诗之类,凡是我认为经典的作品,我都会要求她读。不过只需要记住就行,不要求理解,我想以后她会慢慢的消化。
说实话,以前我太太对这种教育模式很担心,但是一次有位朋友从重庆来看我们,我女儿脱口而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都很高兴。现在,我太太非常配合这种教育。但我们不会女儿一天读多长时间,而是按她的兴趣去安排,现在她也对读经有了很浓厚的兴趣,自己会主动去读。
有人说小孩读经容易导致性格沉闷,我觉得不是这样,我女儿就没有,反而我们适时引导,我肯定她的性格健康而又开朗。
每个孩子都生活在不同的家庭背景中,对于这个孩子来说,他所处的家庭氛围充满典故的家庭文化,这种教育是最适宜的。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有多种渠道,散文诗、经典故事、趣味听说游戏、阅读讲述……都是孩子喜闻乐见的、积累词汇语句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而幼儿的生活经验在语言发展中至关重要。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时要侧重于发挥语言人际交流及思维工具的功能。
现在的小孩依赖性太强了,我最希望我们家晓晴能够自立。我家晓晴现在上幼儿园大班,以前特别胆小,不敢和生人说话。这是她的弱点,我想了不少办法,对她做有针对性的训练。就拿去到麦当劳吃东西来说吧,我就让她自己一个人去买食物。
我自己小时候也上过幼儿园,不过严格的说,那不叫幼儿园,是保育院。我们一大帮小孩在里面不学习,只管玩耍打闹。但我们都很自立,我4、5岁时就会生炉子做饭了,哪象现在的小孩。
我想,虽然现在的生活条件提高了,但是自立还是很重要。我希望以后幼儿园能够多多帮帮家长,从这方面着手去培养小朋友。
一个孩子能自主,首先要让她生活在一个充满安全感的,具备一定的能力才能使他的潜能充分发挥。要在心理上多以宽松、和谐、温暖、鼓励、支持氛围影响她,在现实生活中尽可能地把握每个展示行为的机会,让她从中受到,从而由小渐大,由弱渐强展示个性化的一面,下一次在家长面前表现的不仅仅是自己购物,还会有更多的惊喜,让家长感叹。
我小时候只上过一年幼儿园,只记得老师总是叫我们要听话,一边放音乐给我们听,一边要我们趴在桌上休息。要说学才艺,我倒是被父母送去青少宫学了两年唱歌,可我一点儿也不开心,他们从没有问我喜不喜欢,说是女孩子学唱歌有用,但我想学的是武术。
现在我儿子学钢琴,周末上幼儿园的科学班,还学跆拳道。本来他最喜欢的是科学,钢琴也不错,但他不喜欢运动,不愿意学跆拳道。可我觉得应该锻炼一下他,就劝他说,你先试一下,实在不喜欢我们就不学。学到现在他也没有反对。
我觉得儿子比我小时候快乐,现在社会上之所以有一种小孩子不快乐的印象,是因为有的小孩子去学些不喜欢的东西,但我儿子现在学的这些对他来说就是在玩。至于兴趣是可以培养的。
发现孩子,帮助孩子发现是父母应该做的一件大事,而这又应该从“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开始。有些孩子的兴趣很早就表现出来,有的表现得较晚,家长可先根据对孩子的细心观察,为孩子选择一些项目。有不少孩子的兴趣,要经过慢慢培养才会产生。当孩子的兴趣后,家长心的投入会极大地促进孩子的兴趣发展。家长在感情上,心理上支持的重要性尤为重要。
另外,孩子的兴趣有时会发生转移。不论是原来感兴趣的后来不感兴趣了,还是原来不感兴趣,后来又产生了兴趣,这些现象都是正常的,大人不必大惊小怪,需要的是根据具体情况,正确地对待和处理孩子的兴趣转移。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