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者不可活:看美国如何毁掉自己的稀土产业链_高清图集_新浪网
近日,“稀土资源”这个词在网络上突然又热了起来,梦见杀人不见血而与之联系最多的另一个词汇,恐怕就是“美国”了。作为网友口中的“世界第一大军事强国”,美国在其国防领域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这种在地球上并不算罕见的金属,这也导致美国成为了世界第一大稀土消耗国。但美国这一“吃土大户”的稀土行业又究竟是怎样一个现状呢?我们今天就来聊聊美国稀土行业那点事。
所谓稀土,其实是一组稀有金属元素的统称,其包括了全部15种镧系金属和2种与其密切相关的金属元素钪和钇。在这些元素发现之初,人们无法通过化学手法制备出这些金属的单质,而是只能提炼出少量不溶于水的稀有金属氧化物。这些金属氧化物稀少而形似土,所以被称为了“稀有的土”(rare earth)。
这些“稀有的土”因其自身具备的某些特性,而被广泛的用于军事领域。比如,铈、镧、钕、镨、钐、钇6种元素有较为良好的助燃特性。所以经常被用于炮弹、等爆炸物的装药腔内衬。目前美国海、空军广泛使用的航空就在装药腔内衬中添加了此类元素,这可以使这些爆炸后生成的碎片更易点燃爆炸点周围的易燃物质,增强的二次杀伤能力。
当然其实这种做法跟我国比还是有点“小巫见大巫”了。比如我国外贸型飞弩-6单兵防空导弹,就采用了以20%~30%的镧粉末合金制成的破片套。这种破片可以在击穿飞机蒙皮后迅速燃烧,增强导弹的杀伤力。
此外,如钆、钐、铕、镝等稀土元素有良好的俘获中子的能力。这种特性使他们非常适合被添加进核反应堆的控制棒中,用以控制核反应堆中链式反应的反应速率。目前美国的全部核动力航母、核动力潜艇均离不开稀土元素。
在冷战时期,美国还曾尝试过在装甲钢的制造中,使用稀土元素和硼元素降低其他合金用量的做法。与之类似的,我国和苏联也都曾经开发出了使用稀土元素降低乃至完全取代装甲钢中镍元素含量的方法。比如苏联的T-62坦克,其炮塔和车体装甲板就分别添加了0.024%和0.029%~0.037%的混酸洗稀土。
而我国也在上世纪60年代开始,相继开发出了使用混酸洗稀土取代镍的,无镍601铸造装甲钢、603轧制装甲钢和无镍低铬601A装甲钢;无镍铬621装甲钢、622装甲钢等多种装甲钢。除了装甲钢外,我国还相继开发了稀土高锰钢履带板、稀土坦克曲轴钢、稀土无镍靶板、稀土炮钢、稀土结构件钢、稀土弹簧等地面装备用钢。
除了这些随处可见的“低端武器”外,稀土元素在高端武器装备中的使用其实更加广泛。比如,被誉为“工业皇冠上的宝石”的航空发动机单晶叶片,就离不开铼这种稀土元素。虽然目前单晶叶片的技术线普遍选择了降低叶片中的铼含量,但不管再怎么减,一时半会这些娇贵的叶片还是离不开铼的。
光学领域尤其是激光领域一直以来都是军事科技中最热门的领域之一,而在这一领域稀土更是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如光学仪器玻璃、光学纤维面板、荧光屏粉激活剂、耐辐射光学玻璃、固体激光器、红外整流罩和军用陶瓷等众多光学材料都极度依赖稀土元素。仅仅激光领域,到目前为止就约有90%的材料涉及稀土元素,在军事应用上,这涉及了激光测距、激光通信、激光制导和激光武器等方面。
最后,如钕、钪、钐等元素在永磁体制造方面也是不可或缺的元素。而永磁体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同样极为广泛,低端如车辆、舰艇的启动电机,高端如导弹导引头、雷达、声呐等高科技设备,都需要用到由稀土元素制成的永磁体和其他稀土组件。可以说,如果一个国家缺乏或者完全没有稀土资源的获取渠道,那么这个国家的军事实力至少要大打折扣。
在1985年之前,美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生产国。当时美国莫利集团(Molycorp)拥有着世界上产量最大的稀土矿——加利福尼亚州的山径(Mountain Pass)矿。不过,作为一个专门生产稀土的特种矿,山径矿的运营成本极其高昂、附加值极低。相比之下在开采其他矿物时,将稀土资源作为副产物分离是最为廉价的开采方式。但受美国核管理委员会和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诸多条条框框所限,美国几乎无法以这种方式开采稀土。为了确保自身的,80年代中后期开始莫利集团开始将其稀土业务转移至东亚某国。而最终,在该国物美价廉的,作为铁矿副产品的稀土产业的冲击下,美国在2002年完全停止了重稀土资源的生产。
1995年,美国最大的稀土产品加工商同时也是美国唯一的军用永磁铁制造商——麦格昆磁,以及美国最大的稀土磁粉生产商GA粉(GA powders)被东亚某国收购。7年后,麦格昆磁关闭了其在美国的工厂。这直接导致美国在导弹和其他任何需要稀土磁铁的领域受制于人。但美国的错误并没有就此止步。1998年,美国国防储备库存出售了美国最后的一批战略稀土储备,这其中甚至包括之前由能源部而非持有的稀土。而就在同一年,法国罗迪亚公司关闭了其在美国的最后一处稀土分离工厂并将其搬到了东亚某国。
在上世纪80年代到初的约20年时间里,东亚某国迅速抓住了美国人拱手相让的机遇,他们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研究设施,并在1983年申请了其第一个国际稀土专利。在其后的14年时间里,他们在这一领域的国际专利数量超过了自1950年以来就扎根于该领域的美国的总和。时至今日,该国已经完成了稀土产业领域从技术研发到矿石开采,从原矿精练到产品深加工的整个产业链的垄断。这意味着,即使有一天该国的稀土资源临近枯竭,其他国家也必须凭借该国的技术对稀土进行精练和深加工。
事实也正是如此:2010年,该国宣布稀土减产。这引起了包括美国在内的众多稀土使用大户的危机感。美国也借此开始了“让美国稀土产业再次伟大”的“”运动。同年,有400多家美国稀土创业公司挂牌上市,这也让华尔街的大佬们赚得盆满钵满。然而狂欢退去后,这400多家创业公司真正进入了生产阶段的,只有区区5家,而其中能够达到可观产量的只有两家。最终,其中的一家在宣布破产后在东亚某国融资复活,而另一家则在短期内失去了经营许可。
对于这种产业危机,白宫、美国能源部、商业部和都没有表现出任何关注。比其在政策上对本国产业加以扶持,他们更希望民间资本去资助一些新的稀土矿山。但美国SNL金属和矿业公司的研究报告显示,即使有人愿意出资资助——虽然在东亚某国的产业链垄断下,这种看不到利润的行业很难获得融资——获得一座新的矿山的开采许可也至少需要7到10年的时间。
更加不幸的是,矿石并非开采出来后还需要进行精炼才能继续深加工成高科技产品。而美国问责局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挖出矿石后,美国人如果想要建立必要的冶金能力,可能还需要约15年的时间。但如果被人在稀土供应上“卡了脖子”,美国的科技公司们能否“用爱”渡过这15年的“”呢?答案是否定的。对他们来说,将工厂搬到东亚某国来“活下去”,远比为了总统一句苍白无力的“在美国制造”而破产来的划算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