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文教育教师李岩 父母也可以给孩子做心理
龙文教育教师李岩表示,经常听一些家长诉苦:孩子是多么的难管,多么不听话。可是家长朋友,在我们抱怨的同时,是否扪心自问:我们平日在孩子的身上究竟付出了多少?也许你会说:我把所有的财力物力精力都倾注在他们身上,可是孩子们就是不领情。我觉得孩子们真正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需要的是理解和,是平等和宽容。作为父母,要给予孩子最需要的,适时对孩子进行心理,可是很多父母又问,我们又非专业心理老师,该如何?
在我致力于青少年心理研究这几年,涉猎了很多人、很多理论,包括教练技术里面的教练四步谈话技巧、李中莹NLP的五步脱困法、萨提亚家族系统排列的基本思想还有很多很多的技巧及,但如果你问我你最推崇哪一个?或者你认为你自己是哪一个流派的话,我的回答是都是也都不是。因为我认为空的理论没有任何效果,亦没有任何意义, 只要你觉得你现在使用的技巧可以帮到来访者,就是有用的技巧,所以我的朋友常常对我的评价:李岩是一个杂家。我一直这样做,不断吸收新的理论,为我所用,而且我认为师所使用何种技巧也没有必要告诉来访者,想象一下在开始前先自报,我是哪哪流派,我今天要对你是用什么技巧……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好笑的事情,做过心理的朋友都知道:作的过程不是给对方讲道理的过程,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反映者,我们不是给出答案和方向的人,真正的方向和答案是来访者自己找到的。
在我刚接触心理这些工作的时候,为了达到好的效果,一次我会准备非常非常多的资料,谈话之前设计好全部可能情况,当来访者说出一个话题时,我便在大脑里快速的思考该如何做下一步引导,怎样让对方看到自己“”中的局限性,并且为了这一点刨根问底,有好几次把来访者的声泪俱下,我却在心里窃喜,重要让我找到背后的“”所在了。可是随着我的成长与成熟,渐渐的我发现,当时的做法常不合适的,我忽略了与来访者之间的尊重界限,在我凌厉的攻势下对方的确可以看到一些东西,有一些触动,但是的,等这种情绪过去以后,很容易回到原地,继续,所以现今我做心理再不会用这种方式,而是把握好与来访者的尊重界限,他愿意说的我便倾听,不想说的我绝不追问,我现有的资料已经足够,如此下来,我惊奇地发现一次下来,再也没有以前那种很疲惫的感觉,有时一次下来我竟然只说了几句话、几个字,而效果早已经出来了,来访者自己找到了出,我什么也没做。
我认为成功的心理师在一次心理过程里的角色是空气,是看不到摸不到但是可以感觉到的空气,一次成功的心理做完就好像来访者与自己做了一场心灵的对话,为了不打扰他们对话必要的时候我就必须变成空气,让来访者知道,对着我说话与对着空气说话是一样的,很安全、很随性不需要任何隐瞒,因为我是完全中立客观的,我是没有任何情绪的,我是不会给出任何对错判断的。
当然了!没有人比家长更合适做这件事了。我的回答可能令很多家长困惑,不是经常有人说心理一定要陌生的第三方介入,这样来访者才能说出更多心里话,更有利于效果吗?是的,我承认孩子和家长之间存在既有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下孩子很难向家长这个角色敞开,但这并不代表家长不能和孩子心与心的对话。造成这种局面的是平时我们作为家长太强调角色了,是孩子没有办法从现实关系脱离出来,这需要家长做好一个长期的工作,首先从每周的“太空时间”(我的中有提到相关技巧)开始,慢慢的让孩子习惯我的家长是可以对等、客观、中立的与我对话的,至少在“太空时间”里是可以的。家长本来就应该是孩子最信任的人,如果我们家长在亲子关系的处理上稍加努力,看着吧,你的孩子自己就回去找你聊天了.
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话准确无误,父母的,都是孩子成长的参照,作为父母,要和孩子一起成长,你会收获日渐加深的亲情,也能找回久违的童年,让亲子关系更深厚。
本文来源于ipf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