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42天 女性盆底肌产后保健
□本报记者杜丽华通讯员麦丽霞
目前医学界将疼痛分为十个级别,而产妇分娩的痛至少达到七级以上,可想而知孕育分娩带给女性身体不可避免的损伤,尤其是盆底肌肉,其损伤的程度更是不容小觑。有资料显示,我国已婚已育女性患有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慢性盆腔疼痛、便秘、夫妻生活障碍患者高达46.5%,65岁以上的老年女性患病率69%,患者容易发生阴部湿疹、皮炎,并发尿感染,膀胱结石等,严重的会影响双侧肾脏功能。盆底功能障碍已经成为女性5种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
一朝分娩“爱情肌”受伤
作为妇产保健科的专家,叶耀群不时到番禺各个地区进行健康。她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每次后总会有不少女性私下向她求助:漏尿、性生活不和谐怎么办?却鲜有女性意识到这是盆底肌肉损伤带来的结果。“生完小孩的女人不都这样吗?”一直以来,人们认为分娩后盆底肌肉的损伤是理所当然的,甚至可以置之不理。如何改变她们的现状,重拾对生活的自信?这个念头一直萦绕在叶耀群的心头。“中国女性对性问题向来讳莫如深,出现性生活不愉快、漏尿等问题也不会主动求医,往往等问题非常严重,有时甚至不得不进行手术治疗。”正因如此,2005年,叶耀群便率先在妇女保健科开展盆底康复项目,这一项目的开展在当时广州乃至广东都是极为少见的,经过几年的临床积累,2012年“广东省盆底康复与产后保健”在何贤纪念医院正式挂牌,意味着该项目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和重视。大家开始意识到优质的产后康复不应只关注外在,还应该注意内在脏器、骨盆结构乃至盆底肌群的功能恢复,进行内外兼修的产后康复。
“十位一体”盆底功能综合防治
叶耀群坦言,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普及了盆底肌肉评估、生物反馈训练和电刺激治疗,对产后42天的妇女常规进行盆底肌肉训练相比,国内对盆底康复的重视仍然差强人意。带着临床上遇到的疑虑,她向在盆底康复方面最为先进的法国学习,让她对盆底康复治疗增添了新的概念:盆底功能防治应该是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2013年,她在院内建立起了“十位一体”盆底功能综合防治项目,即通过产科、妇科、泌尿外科、超声科、中医妇科、康复科等10多个学科共同协助,建立盆底功能防治新模式。“妇女保健必须与临床结合起来,临床也应该有保健意识。”正因为她的,门诊中遇到盆底肌损伤的患者能得到及时的康复锻炼,改善了她们的生活质量。
未雨绸缪治疗仅需物理手段
“我们的治疗原则是通过物理治疗,而不是靠药物治疗。”叶耀群说,临床中可以通过训练治疗仪、筛查仪,根据女性盆底肌损伤的情况,选择盆底康复器、低频电刺激、生物反馈等方式进行康复训练。30岁的黄小姐就是得益于物理治疗改善了夫妻性生活的尴尬。产后6个月,医生检查发现其前后壁轻度膨出,盆底肌肌力为1级。事后她曾坦言,产后没有过,而且丈夫对自己再也提不起兴趣。后来,通过使用PHENIX神经治疗仪低频脉冲电刺激及生物反馈等综合治疗后,黄小姐的盆底肌力得到改善,夫妻性生活恢复正常,生活和谐。
“产后42天的‘安检’是进行盆底肌肉检查的最佳时机。”然而遗憾的是,在产后42天的门诊常规检查中,很多人都感觉这个检查可有可无。她提醒广大女性,可别小看这产后42天的盆底功能检查和康复训练,这是为了提高日后的夫妻生活质量,以及防止日后出现尿失禁、子宫脱垂、松弛、便秘等一系列“女人病”,真正做到未雨绸缪。